世界级大会开幕杭州河道藏“生机密码”
栏目:我们的优势 发布时间:2025-09-24
  全球目光聚焦于此,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而就在这座城市的河道里,一场无声而深刻的生态回归正在发生。   清晨的阳光洒在上塘河粼粼

  全球目光聚焦于此,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而就在这座城市的河道里,一场无声而深刻的生态回归正在发生。

  清晨的阳光洒在上塘河粼粼波光之上,几尾鲢鱼突然跃起,水花晶莹,如一道小小彩虹。

  “今年6月的数据真的令人振奋!”站在岸边的市水设施河道中心监测队员手持记录本,语气中满是欣慰。

  “浙工大东新关桥与半山桥两个断面,各监测到鱼类12种,单次采样总量达到162尾,总重超过15公斤——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从2008年仅贴沙河一条河的单一监测起步,到如今10余条河道、多个断面常态化系统监测——杭州用了十七年。

  最初是为了保护饮用水备用水源,鱼类稀少,连请专业捕鱼队都捞不到几尾。转变始于2020年,随着杭州全面完成城市河道整治,水质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监测也真正实现了“全面开花”。

  上塘河设置了上下游两个断面,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每两月一测,鱼类则每年6月与10月各监测一次。

  数量与生物量攀升:渔获总重从5.30公斤增至15.62公斤,增长近3倍;个体数从92尾升到162尾,增幅76%;

  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向好: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达2.63(2023年为1.74),显示物种分布更加均衡。

  更令人惊喜的是,肉食性的青梢鲌、蒙古鲌开始出现,显示食物链正趋于完整;杂食性鲫鱼、逆鱼等作为优势种保持稳定;滤食性与碎屑食性鱼类数量增加——也大大增强了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

  近年来,杭州河道氨氮、总磷等关键污染指标下降超50%,溶解氧持续上升,为鱼类提供了生存基础。而生态护坡、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也为鱼类提供了产卵、避敌和栖息的场所。

  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饵料生物也更加丰富——2022年,团队甚至监测到鲻鱼、花鲈等偏好清洁宽阔水面的河口物种。

  夕阳西下,上塘河边逐渐热闹。散步的市民、垂钓的老人、嬉戏的孩子,与水中鱼群共绘成一幅和谐画卷。

  “我们呼吁市民朋友科学放生、文明垂钓,和我们一起守护这片水域,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生物多样性。”市水设施河道中心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目前,杭州已设立222处城市河道垂钓点,可通过“浙里办-贴心城管-家门口的垂钓点”查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