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上演场次最多的15部音乐剧你知道哪些?
栏目: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25-09-19
 本剧改编自布拉德福德·罗普斯的同名小说以及1933年的同名电影,讲述了想要成为百老汇明星的Peggy Sawyer在经历早期职业生涯的高潮和低谷之后,成长为

  本剧改编自布拉德福德·罗普斯的同名小说以及1933年的同名电影,讲述了想要成为百老汇明星的Peggy Sawyer在经历早期职业生涯的高潮和低谷之后,成长为更加成熟的女性及出色的演员的故事。

  剧目简介:音乐剧《摩门经》是一部音乐喜剧,由特雷·帕克(Trey Parker)、罗伯特·洛佩兹(Robert Lopez)和马特·斯通(Matt Stone)共同创作,讲述一对性格迥异的摩门教传教士被送到遥远的乌干达传教的故事。该剧于2011年在百老汇首演。

  演出场次:截止到2019年7月27日演出3487场,超过《42街》成为百老汇历史上演出场次第13多的剧目,目前仍在演出。

  剧目简介:改编自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在越南战争期间,一个亚洲女人和一个美国大兵之间浪漫悲惨的爱情故事。是 Claude Michel Schönberg 和 Alain Boublil 继《悲惨世界》后的又一个伟大的作品,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

  剧目简介:泽西男孩(Jersey Boys)是一部有纪录片特色的著名百老汇音乐剧,剧情是根据上个世纪中期来自美国新泽西的著名摇滚乐团“四季乐队”(The Four Seasons)从乐队建成、到达事业巅峰以及最后解散分离的真实故事而改编。

  剧目简介:《吉屋出租》是一部备受瞩目的音乐剧作品,由美国作曲家、剧作家乔纳森·拉森在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它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与方式。作品公演当年一举夺得普利策戏剧奖和4座托尼奖等多个奖项。

  剧目简介:改编自1991年迪士尼同名动画音乐电影,讲的是一位冷血的王子因为他的自私而受到巫女的诅咒变成了野兽,为了回到人类,他必须学会爱上别人,才能这座魔法城堡中解脱出来,后来他遇到了善良的贝儿,和她产生了美丽的爱情。

  剧目简介:故事发生在一个新娘母亲和三个有可能是新娘父亲的男人之间的故事。新娘苏菲希望能在她婚礼当天找到他的亲生父亲,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在接下来这短短的24小时之内,她的人生和家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剧目简介:这部音乐剧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前卫剧,以与性有关的片段为特色,其中包括塞缪尔·贝克特、约翰·列侬、山姆·谢帕德、伦纳德·梅尔菲、埃德娜·奥布莱恩、朱尔·费弗以及其他知名人士的片段。

  剧目简介:该剧描述在百老汇追求明星梦的17个舞者参加甄选会的过程,以及那些改变人生轨迹、促使这群演员和编舞投身舞蹈事业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充满辛酸的歌舞人生。获得了1976年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9项托尼奖。

  剧目简介:改编自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由Claude-Michel Schönberg作曲。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在多年前遭判重刑,假释后计划重新做人、改变社会,但却遇上种种困难的艰辛历程。

  剧目简介:《魔法坏女巫》(Wicked)讲述的是奥兹仙境里发生的故事,但采取的视角却与《绿野仙踪》(Land of Oz)截然不同。早在桃乐丝到来之前,这个世界里曾有另一个女孩,她天生肤色翠绿,脾气火爆,总是遭人误解,魔法天赋却超凡脱俗。正是这样的她,遇上了一个活泼开朗、广受追捧的金发女郎,一开始两人针锋相对,后来却惺惺相惜,结下了不可思议的友谊。

  演出场次:截止疫情前演出场次已近7000场,成为百老汇排名第5的剧目,目前仍在演出。

  剧目简介:原版音乐剧《猫》由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音乐剧,根据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T.S.艾略特的诗集改编。自1981年5月11日,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New London Theatre)首演后,《猫》不仅屡次刷新驻演场次记录,更是横扫托尼奖、奥利弗奖和格莱美奖等世界奖项。

  剧目简介:本剧灵感源于1994年迪士尼同名动画电影,上演二十年以来始终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之一。凭借华丽的服装和造型,剧中演员变身成为草原上的动物角色,而舞台也成了广袤无垠的非洲大草原。观众随之融入一个扣人心弦的小狮子历险中——它必须找到勇气战胜自己,迈过艰难和不幸,从而荣登狮王之位。

  演出场次:截止到2023年5月6日,已经演出超过10000场,目前仍在上演中。

  剧目简介:百老汇史上最性感音乐剧《芝加哥》--爵士的撩拨,黑丝的魅惑,让眼球极尽饕餮之欲!同名电影斩获2003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胸衣紧绷,长腿撩动,蕾丝网袜,纸醉金迷,这,就是芝加哥!

  作品通过讲述两例女性杀人犯的脱罪故事,讽刺了上个世纪20年代以芝加哥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在法律和媒体等方面的虚伪与堕落。

  演出场次:2022年6月25日,音乐剧《芝加哥》在百老汇迎来了它的第10000场演出。目前仍在上演中。

  剧目简介:改编自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Gaston Leroux)同名小说的《歌剧魅影》,曾于1988年横扫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七项托尼奖®。故事的主人公“魅影”因先天畸形,容貌丑陋可怖。他常年潜伏在巴黎歌剧院(Paris Opera)的舞台地下,对剧院中人实施恐怖统治。一名年轻的女高音歌手让魅影陷入了爱河。他竭尽自己所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本领,拼命培养她非凡的歌唱天赋,想要把她打造成歌剧院的一枚新星。

  演出场次:13,981场。当地时间2023年4月16日,演出超过35年的“史上最长演出剧目”《剧院魅影》完成第13981场演出后,正式在百老汇停演。

  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也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话剧作品,你知道中国经典10大经典线. 《雷雨》:中国线月,曹禺创作的四幕线年底由上虞春晖中学学生演出,是国内首演。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

  2. 《茶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三幕线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浓缩了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背影。

  3. 《屈原》: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悲剧。1942年,在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这部一气呵成的五幕历史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郭氏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日本、苏联、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上演《屈原》共达600余场,创中国话剧在国外上演最高纪录。

  4. 《压迫》:独幕剧《压迫》作于1925年冬天,是丁西林为纪念他的亡友刘叔和而作,被洪深认为是那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压迫》反映的是大城市一些房东普遍不招单身房客的现象。该剧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物语言和最为人称道的剧作结构,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5. 《上海屋檐下》:夏衍的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3、4月间,由怒吼社1939年在重庆首演。话剧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喜怒哀乐,揭露了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这部戏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嚆矢,奠定了夏衍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6. 《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出多幕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这是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它虽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类似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7. 《于无声处》:创作于1978年,作者宗福先,获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特别嘉奖。犹如一声惊雷,它冲破禁锢,解放思想,不仅对于繁荣职工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有效的引领作用,更在艺术领域、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8. 《绝对信号》:1982年,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这次成功的实验演出,成为转型期中国自己的话剧先锋,并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剧作打破了传统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固定交流方式,还打乱了传统话剧“现在进行式”的“顺时序”时间结构套式。

  此外,还有《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商鞅》《李白》《蔡文姬》也是中国经典话剧。

  。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星月夜》和《向日葵》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星月夜

  让每个孤独灵魂,得以见到他眼中,绚烂的世界,从而真正去体味生活,而不仅仅只是活着。梵高的流行,和他的普世有关:他的作品杰出又易懂、他的人生不幸且悲凉、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梵高本人也是各种文艺作品热衷的题材:从欧文·斯通赚人热泪的《渴望生活》,到公认最客观详尽的《梵高传》;从 1956 年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生命的欲望》,再到最近的手绘油画电影《至爱梵高》……梵高悲惨又短暂的一生,已经被后人叙述了无数次,一次比一次诚恳,一次比一次精致。

  梵高,他当过牧师、娶过,身无分文,却从事最昂贵的艺术,渴望友谊,却终身孤独。殉道、流浪、割耳、自杀……多少苦难贯注了他的血脉,他却依然向着毫无希望的希望坚定地迈进。追逐太阳,直至融化,至死,他都没有见到成功。

  以煤矿实习传教士的经历作为开端,讲述了梵高跟随毛威学习绘画技巧、在巴黎筹备色彩的绘画组织、在阿尔灿烂的阳光里孤独作画等人生片段。在剧中,弟弟提奥、西恩、老姑娘比奇曼、画家高更、弟媳乔安娜等梵高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依次出现,有意无意间促成或者见证了他不可逆转地走向疯狂。依托于完整而清晰叙述逻辑,《梵高自传》并没有陷入冗杂的结构,反而在抽丝剥茧般地细腻刻画中,展现出了梵高走向绘画巅峰的过程,也剖析出了梵高走到疯狂境地的缘由。

  缪时文化年度力作,海外载誉无数,2017年首轮场场爆满。通过音乐诉说,华丽重现受世人爱戴的画家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在亲手结束生命的6个月后,弟弟提奥·梵高为哥哥举办了遗作展。虽然妻子约翰娜百般劝阻,提奥还是仔细整理了与哥哥之间的900余封信件和哥哥的画作,轻抚与哥哥的回忆。

  作品翻译自著名剧作家力高拉斯·伟治的同名著作,该剧本2003年获得英国奥利弗奖最佳剧本奖。剧场空间为今次演出,再度组成「铁三角」组合——张可坚兼任翻译及监制、余振球执导及由温迪伦主理舞台美术,并邀得演技细腻的中英剧团卢智,和香港舞台剧奬最佳女配角得主布韵婷助阵。

  那年,梵高 20 岁,只身远道从荷兰来到英国伦敦北面的碧利斯顿 (Brixton) 。少年时的梵高没有显出独特的艺术天赋,只是一个平凡的艺术商职员。

  那天,他路经一家小屋,被房东女儿的美态慑住,便冒昧地租住了小屋的一个细小房间。那年,梵高不疯,只是疯狂地追逐爱情。他从意想不到的初恋中得到解放,开展了他的绘画旅程。

  《最高的黄色》是贝尔弗劳尔在过去十年里制作并执导的第18部音乐剧。讲述艺术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割耳后六个月的故事,当梵高从巴黎搬到故事发生的普罗旺斯时,他写信给他的弟弟,告诉他与巴黎的灰色相比,阳光是多么的明亮和清澈。

  剧情简介:该剧以梵高的画作为灵感,以几个主题为主题,讲述了1888年的七个月期间,梵高平均每天创作一幅杰作,这是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创作浪潮之一。

  故事的框架是梵高的最后几年:孤独和自残,固化,他兄弟的支持和文森特的自杀。但这部作品主要是一场100分钟的室内独奏会,中间会有令人钦佩的音乐家演奏十几首乐曲,其中有克劳德·德彪西、加布里埃尔·福尔、欧内斯·乔森和塞萨尔·弗兰克。大多数曲目都是器乐演奏,但也有少数是由蕾妮·塔图姆和查德·约翰逊演唱的,前者是模特,扮演梵高的嫂子,后者扮演文森特的弟弟,卡特·哈德森扮演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