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狄更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只有一次不妨活得大胆一点
栏目: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25-09-24
  每次在书店看到狄更斯的书脊,总忍不住脑补他裹着厚羊毛围巾、坐在烧得暖烘烘的壁炉前,慢悠悠写《圣诞颂歌》的样子,活脱脱一个脾气好到没脾气的老绅士,跟

  每次在书店看到狄更斯的书脊,总忍不住脑补他裹着厚羊毛围巾、坐在烧得暖烘烘的壁炉前,慢悠悠写《圣诞颂歌》的样子,活脱脱一个脾气好到没脾气的老绅士,跟 “大胆”“折腾” 这些词八竿子打不着。

  可上周翻他传记时,差点把咖啡喷在书页上:这老头 12 岁就敢在鞋厂跟抠门老板掰扯工资,30 岁敢指着出版商鼻子说 “我的小说就得这么写”,50 岁居然跨洋去米国,当着满场资本家的面骂他们 “吸穷人血”,临死前草稿本上还歪歪扭扭写着 “下次让主角去抢银行试试”!

  咱们总把 “活得大胆” 想成年轻人的专利,要么是蹦极时尖叫着往下跳,要么是辞职后背着包就去环游世界,好像不搞点惊天动地的事就不算大胆。

  可狄更斯用一辈子跟我们抬杠:真正的大胆哪用这么花哨?是别人都蹲在安全区里啃冷面包时,你敢端着热汤往暴风雪里冲;是生活把你按在地上揍的时候,你敢把拳头的力气攒起来握笔;是大家都劝你 “别折腾了” 的时候,你偏要跟命运说 “我再试试”。

  今天咱就扒掉那些 “稳妥人生指南” 的塑料外壳,看看这位被误会成 “老好人” 的作家,到底藏着多少反常识的大胆招。

  咱们从小就被灌输 “要找稳定工作、过安稳生活”,好像人生是场躲避球游戏,躲得越远越安全。

  可狄更斯 12 岁那年就用亲身经历踹碎了这个谎言,他爹因为欠债蹲了监狱,妈妈二话不说把他塞进伦敦一家鞋厂,每天给鞋油瓶贴标签,手指粘得像麦芽糖,老板还动不动骂他 “笨得像块发霉的面包”。

  搁现在,这孩子早该被贴上 “原生家庭不幸”“童年创伤” 的标签,躲在心理医生的沙发上哭唧唧。可狄更斯偏不,他每天揣着个小本子,把老板的大嗓门、工友们的口头禅、车间里吱呀响的机器声全记下来,后来这些 “破事” 全变成了《大卫・科波菲尔》里最鲜活的细节。

  你看,咱们总把 “安全区” 当成防弹衣,其实那就是件镀金鸟笼,看着亮堂,实则连扑腾翅膀的地方都没有。

  现在多少年轻人毕业就想考编,把 “铁饭碗” 当成人生终点,结果上班第一天就开始数退休倒计时,刷到 “95 后辞职去摆摊” 的新闻,一边骂人家 “瞎折腾”,一边偷偷羡慕。

  狄更斯当年要是也怕 “丢面子”,怕 “浪费才华”,宁愿在家啃面包也不去鞋厂,那文学史上就少了个能写出 “小人物血泪” 的大师,多了个只会抱怨生活的倒霉蛋。

  狄更斯 24 岁那年,报社让他写连载小说,按规矩得顺着读者口味写,不然就会被腰斩,可他偏要在《匹克威克外传》里加个 “仆人山姆” 的角色,这角色没文化还爱吹牛,跟当时流行的 “绅士主角” 格格不入。

  编辑骂他 “疯了”,说读者肯定不买账。结果呢?山姆成了全书最火的角色,连伦敦街头的小贩都学着山姆的腔调叫卖。

  你看,所谓的 “安全”,不过是别人给你画的圈,你要是真信了,就只能在圈里打转;你要是敢跨出去,说不定能踩出条新路子。

  现在有人总说 “我不敢辞职,因为没存款”“我不敢创业,因为怕失败”,可狄更斯当年写《双城记》时,连下一章要写啥都不知道,就敢跟出版商签合同。

  他在日记里写:“要是写砸了,大不了再去给人写书评混饭吃。” 咱们怕的不是 “不安全”,是怕丢了那点可怜的 “体面”,怕辞职后被亲戚笑话,怕创业失败后被朋友同情。

  可狄更斯早就告诉我们:体面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是自己过的。你要是连 “丢脸” 都不敢,还谈什么活得大胆?

  一说起 “活得大胆”,有人就觉得是要去裸奔、去辞职环游世界,跟个没头苍蝇似的乱撞。可狄更斯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大胆,是 “带着脑子的精准发疯”,不是不管不顾往前冲,是知道哪里有坑,还敢跳下去,顺便在坑里捡块宝石。

  就说《双城记》吧,狄更斯写这本书的时候,全英国都在骂 “法国大革命太暴力”,读者就想看 “英雄救美” 的爽文。

  可他偏要写个 “为情敌赴死” 的卡顿,这角色前期懒散又颓废,跟 “英雄” 半点不沾边,最后还替人上了断头台。

  出版社急得跳脚,说 “你这是要砸自己招牌!” 狄更斯却慢悠悠地说:“我要写的不是英雄,是一个人怎么用一次大胆,把自己的人生补完整。” 结果呢?卡顿临死前那句 “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成了文学史上最震撼的台词之一。

  你看,咱们总把 “大胆” 和 “鲁莽” 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差着十万八千里。